大小单双app软件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大小单双app软件 > 新闻动态 >

粟裕善于精准把握战机,堪称是战局规划大师_华野_渡江_地区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9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30

1947年9月,华野的陈粟大军在沙土集战役取得胜利后,继续向南推进,挺进豫皖苏地区。11月8日,陈毅离开华东野战军,前往晋冀鲁豫中央局,着手落实大军的物资供应,并随后前往西柏坡汇报,直至1948年4月才回到华野。在这段时间里,粟裕承担了华东野战军的军事与政治领导重任。他一方面指挥战斗,另一方面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豫皖苏新区的开辟和建设上,力图将该地区打造成中原最为坚实的革命根据地。与此同时,刘邓、陈粟、陈谢三路大军共同策划着中原地区的战略布局,虽然三方力量形成了鼎足之势,但与国民党军却处于僵持状态,呈现出拉锯之势。那么如何突破这一僵局呢?在这一关键时刻,粟裕与毛主席均在为此寻找突破口。1948年1月22日,粟裕大胆地发出了电报,提出建议三军采用“忽分忽集”的作战方式,通过分散集结的战术,逐步歼灭敌人,从而改变战局。为了避免引发军权独揽的质疑,粟裕特别建议,若中央认为可行,可以请刘邓统一指挥。此电后来被称为“子养电”。

然而,毛主席的思路与粟裕有所不同,主席决定采取另一个战略跃进——由华东野战军主力渡江南下,吸引蒋军的中原主力回防江南,力求打破中原的僵局。1948年1月27日,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东南野战军,任命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粟裕为副司令员。华野的1、4、6纵队整编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,由粟裕担任司令员兼政委,进军江南。同时,华东野战军的第三兵团(包括3、8、10纵队)将在2至3月组建东南野战军第三兵团。党的东南分局由粟裕担任书记,叶飞、金明担任副书记。军委为渡江行动准备了几套方案,并要求粟裕充分准备,及时反馈。

展开剩余70%

尽管两者思路不一致,粟裕在接受军委命令准备渡江的同时,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构想,并在1月31日再次致电主席,提出了南进的困难,诸如部队减员未恢复、纪律较松等问题。同时,他还提出了渡江的两种方案,并且对各种方案的利弊进行了详细分析。在这一过程中,粟裕巧妙地将话题引回到子养电中提出的“忽分忽集”战术的建议,进一步阐述其优势。

毛主席深刻理解了粟裕的建议,并对其“忽分忽集”的作战思路表示认可。2月1日,主席复电同意采纳粟裕的方案,但同时明确指示粟裕仍需带领部队南进渡江。

粟裕按照命令,带领部队进入濮阳进行休整,为渡江作战做准备。他特别注重对江南水网地区的训练,加强侦察、动员民工等相关准备工作。尽管如此,粟裕依然在思考自己的战略方案,并在与陈毅、刘邓等人的多次商讨后,于4月18日再次致电中央,列举了五个不宜立即渡江的理由,并提出建议,华东野战军的三个纵队暂时不进行南进,而是集中力量在中原地区进行大规模歼灭战。此时,粟裕提出的几个打击敌人的战略目标包括:围点打援歼灭5军、攻占济南、以及华东野战军与中野部队会师,进逼徐州,进行大规模歼灭战。

中央军委对粟裕的建议给予了高度重视,并在5月的城南庄会议上,正式采纳了粟裕的战略构想。陈毅被调至中原地区工作,粟裕全面掌控华野,负责具体战术执行。同时,朱德总司令亲自前往华东野战军驻地,慰问战士并进行作战动员。军委还指示陈唐部队回豫皖苏区,以便华东野战军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作战。5月22日,军委发电指出,夏季的主要战斗任务是协同粟裕的兵团歼灭国军第5军。只要能彻底歼灭5军,解放中原的条件便会成熟。

事实证明,战局的发展几乎完全符合粟裕的设想。1948年6月,粟裕发起了豫东战役,成功打破了中原的僵局,标志着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;9月,他又发起了济南战役,仅用8天时间便攻克了这座敌军重兵防守的省会大城市,解决了中原战局的后顾之忧;11月,粟裕发起了淮海战役,12月解放了徐州,联合作战一举摧毁了国军在淮海地区的主力。淮海战役的胜利为解放战争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,蒋家政权的灭亡,已经成为必然。

然而,战斗的具体实施过程中,也存在一些变化。比如,豫东战役前,由于中野发起了宛东战役,导致华野错失了两次围歼邱清泉兵团的机会。由于陈唐部队未能及时回援,华野只得改为攻开封,寻找其他战机,最终在陈官庄成功歼灭邱清泉兵团。

豫东战役结束后,粟裕于7月16日致电军委,建议华野部队休整一个月后再集中力量进攻济南,并实施打援。根据这一方案,华东野战军在9月成功攻占了济南,随后于11月6日发起了淮海战役,取得了决定性胜利。12月1日,徐州解放,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成功进驻徐州。

粟裕的战术预判再次得到验证。他在渡江前的分析准确预见了敌军的逃亡路径及我军的追击战机,使得我军能够迅速包围敌军并一举歼灭。

发布于:天津市